曲刚回答:学英语的人当中,很多人在潜意识里都认为双元音的发音方法就是把两个元音连起来读,甚至有很多老师也这么教学生,那么今天我在这里告诉你也告诉大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这也是多年来大家一直在犯却一直没有觉悟到的一个错误。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双元音的发音方法就是把两个元音连起来发音的话,那么这个双元音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取消不就完了吗?省得多出个元音来把人吓一跳。
其实国际音标里并没有“双元音”这个提法,语言学里也没有“双元音”这个概念,“双元音”这个名字完全是学英语的大众们按照音标的“长相”给音标起的“外号”,它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双元音这个名字不知道诞生在何时何地,也不知道是谁首先提出来的,但这个名字却十分普及,不知不觉已渗透到了学英语的各个角落,甚至大量出现在英语教材和刊物上。
常言道,存在就是合理的,一个源自民间的“外号”能如此广泛地流行,并能悄悄摸摸地走进教材,一定有它的特殊原因。这都是因为英语发音太难学了,逼得大家没办法,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因此便有人想出个“双元音”的概念,把几个“长相”一样的元音专门挑选出来“集中歼灭”一下,发明个双元音发音理论,告诉大家“双元音的发音就是把前后两个元音连起来发,并发得连贯些,流畅些,饱满些”。这样一来,果然有效,不仅一点即通,而且一练就“会”,因此此法一出,立刻得到广泛流传,以至于传遍天下,反而难以纠正了。说到这里,牵扯出了另外一个一直被大家忽视、但却同样十分值得澄清的问题,那就是,英语音标的“长相”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有必要回忆一下国际音标的产生历史了,以纠正大家通常对音标的一些错误认识,并纠正类似上面的一些讹传。
国际音标是1889年在欧洲诞生的。当时欧洲各国间的经贸及文化往来已相当频繁,因此学外语,就成了当时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音标,欧洲人之间相互学外语很费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乃至不同的外语教师,都采用着不同的音标符号来标注发音,这造成外语发音教学十分混乱。为解决这个问题,1888年,由法国语音学家P.帕西、英国语音学家H.维斯特、德国语音学家W.费尧特、丹麦语音学家O.叶斯泊森等人联合倡导,在伦敦成立了一个组织,叫“语音教师协会”(现名称为“国际语音协会”),这个协会号召了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的外语教师代表参加协会,组成了一个50多人的协会,以协商制定统一的国际音标。当时最困难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把各国的语言发音搜集到一起,构成一个人类语言发音的总谱,二是发明一些什么样的符号,来把这些发音统一地标注出来。由于当时的研究条件有限,通讯条件有限,各国代表的投入力量有限,因此不可能将世界各国的语言发音全部都搜集到一起,因此仅搜集到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几个较大语种的一百多个发音。但最费劲的事是发明什么样的符号来把这些发音标注出来,这件事花了各国代表两年多的时间来创意和协商,可以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对于简单的发音主要采取了“比音法”和“象形法”,比如音标“倒v”,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张不开的嘴,用它来代表小口发音的“啊”,来标注but中u的发音;比如音标“反c”,它看上去就像发“凹”的口型,用它来标注dog中o的发音。但对于复杂一点的发音,就没有太好的办法了,只能采用“组合法”来勉强地表示了,比如中国同学很熟悉的bad里a的发音,这个发音听上去既含点“啊”又含点“亿”,因此就将代表“啊”和“亿”的两个字母a和e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专门的音标“ae”。再比如说time里i的发音,这个发音听上去既含点“啊”又含点“衣”,因此就将代表“啊”和“衣”的两个音标a和i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专门的音标“ai”。依此类推,“双元音”就这么诞生了。
由此可见,双元音符号的“长相”,仅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勉强发明,而并非千真万确的“发音写真”,如果大家真的把它们叫了“双”元音,并且真的把它们来个双音组合地发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么音标/ai/到底该如何发音呢,咱这是打字,没法发一遍给你听,但勉强地告诉你它发“俄啊爱衣”,相信你大概能想象出它该发什么音。与此类似,咱汉语拼音里不也有“双元音”吗,比如ai(哎),ei(诶),ui(威),请你想一想,你是把它们念成“啊衣”、“俄衣”、“屋衣”吗?人的名字仅是人的符号,不代表人的品质。同样,音标的写法也仅是音的符号,不代表这个音该怎么发。请大家在学英语发音中,回避“双元音”等若干“外号”的干扰,多用你的耳朵去听去辨认,拨开云雾,看到青天吧。